1928年,一名地下党成员因身份暴露被敌人捕获。尽管经历了严刑拷打,他始终坚守信念,不屈不挠。
敌人愤怒至极,决定用更加恶劣的方式来折磨他。他被关进了最脏、最潮湿、最狭窄的牢房。然而,梅大栋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,内心已无惧怕。然而,就在这时,牢房内突然传来一名犯人的声音:“你想不想逃出去?”
这名犯人竟是一个偷牛的农民,这样的问话让梅大栋心生疑惑。难道他真的有逃脱的办法?梅大栋能否成功逃出牢笼,脱离这场生死危机?
展开剩余82%梅大栋出生在皖南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。他是家中的长子,在父亲去世后,他担负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。家庭的贫困并没有让他放弃追求知识的机会,他一边工作一边勤奋学习,努力改善家里的困境。
五四运动爆发时,他正就读于县城的凫山书院。身世贫寒的梅大栋深切感受到,若不推翻腐败的旧政权,普通百姓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解放。他和同学们一起积极参与游行示威,参加爱国运动。很快,他考入了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,并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如恽代英、章伯钧等革命人物。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梅大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使他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,并深刻理解到革命的意义。
大革命开始后,梅大栋积极投身学生运动,广泛宣传革命理念。他在学校和社会上都逐渐建立了广泛的影响力,但这也引起了当局的注意。1921年,梅大栋因支持进步校长并号召同学罢课抗议,遭到学校开除。然而,他并未因此灰心丧气。很快,他便和恽代英一起开始游历安徽各地,宣传革命思想。
当恽代英被调离安徽后,梅大栋独自留在仕川小学任教,白天教书,晚上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。尽管时刻面临着被敌人发现的危险,但梅大栋从未动摇自己的信仰。
1923年,革命形势有所回暖,梅大栋被恽代英推荐到安源路矿工作,学习工人运动。进入这个更加复杂的革命环境后,他的革命决心更加坚定,逐步得到了组织的认可,并正式加入了共产党。
在安源,他担任工人俱乐部的秘书,与许多革命先辈建立了深厚的联系。这时,刚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萧劲光带着一尊“马克思银像”来到安源,并准备将其交给中央。但不久后,敌人对工人运动进行大规模打压,革命形势急剧恶化。为保护银像,安源党组织决定将其交给梅大栋保管。梅大栋成功带着银像突破重重封锁,跋涉千里,终于安全送回家乡。从此,梅家三代便冒着巨大风险保护这尊银像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才将其交给了国家。
梅大栋回到家乡后,创办了农民补习夜校,在教授知识的同时,传授革命思想,解放乡亲们的思想。在他的努力下,夜校的七名学员加入了共产党,其中包括他的弟弟梅大梁。这个小小的夜校成为了皖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,梅大栋担任支部负责人。经过一年的努力,党组织逐渐壮大,发展了30多名党员,包括了农民、工人和知识分子等各阶层人士。
然而,革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1927年,蒋介石发动了政变,导致许多革命党员陷入危机。梅大栋和他的同志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。为了反抗敌人,他迅速组织了800名农民进行武装起义。但由于准备不足,起义失败,梅大栋的身份被暴露,他被捕入狱。
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,梅大栋依然坚守秘密,不曾泄露任何信息。敌人愤怒至极,将他关进了一间极其恶劣的牢房,直到他几乎做好了死亡的准备。
然而,梅大栋并没有放弃。在这间肮脏潮湿的牢房中,他与一个偷牛的农民曹大叔偶然相遇。曹大叔曾经是梅大栋夜校的学员,虽然因生活贫困未能坚持学习,但他一直心怀革命理想。两人交流后,曹大叔向梅大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逃脱计划:用筷子挖出一条地道,借此逃出牢房。
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日夜努力,梅大栋和曹大叔终于成功逃脱。出狱后的梅大栋第一时间联系组织,准备营救其他被捕的同志。不幸的是,他的弟弟梅大梁未能幸免,在敌人的枪口下英勇牺牲。
此后,梅大栋转任《红旗日报》编辑,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。尽管他依然面临各种危险,但他从未动摇,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,为党和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app-配资导航网-炒股杠杆实盘-配资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