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晏县地处青海湖东北岸,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,沙化土地面积一度达148.6万亩,流动沙丘逼近青海湖,生态告急。四十年来,海晏县秉持“一代接着一代治”的精神,累计治理沙化土地56万亩,沙区总面积压减至92.6万亩,林草覆盖度超40%,实现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转变,成为高寒旱区荒漠化治理的典范。
科学治沙,系统修复,筑牢高原生态屏障。面对高寒干旱的恶劣环境,海晏探索出“技术适配+模式优化”的治理路径。从封沙育草、沙棘营养土坨造林,到草方格沙障、乌柳秸秆造林,再到引进樟子松容器苗、引水灌溉,实现造林成活率超85%。累计投入2.2亿元,实施“三北”防护林等11项国家重点工程,完成治理140万亩。创新“建设-管护-巩固”机制,严禁放牧垦荒,运用无人机监测,确保治理成果不反弹,流动沙丘基本消失。
绿富同兴,多元转化,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。海晏将治沙与民生结合,释放生态红利。政策驱动,沙区治理纳入省级生态修复项目,投入超3390万元;文旅撬动,全力开展“同宝山—金沙湾”“克土治沙—十二营码头”等分区生态旅游发展部署,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64.56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.2亿元;生态带动,发展生态畜牧业,建成藏羊、牦牛等养殖基地59个,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。上半年,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8元,同比增长6.7%,真正实现“沙窝”变“金盆”。
展开剩余37%精神铸魂,示范引领,弘扬久久为功治沙精神。四十余载风雨历程,海晏县铸就了“不畏艰辛、赓续前行、坚韧不拔、久久为功”的克土治沙精神,成为推动生态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。为传承弘扬这一宝贵财富,海晏投资900万元建成克土“两山”理论教育实践基地,创新构建“红色+生态”研学体系,串联红色教学点与治沙实践,承办研学活动74期,培训学员近5800人次,创编全国首部防沙治沙情景党课《绿色的交响》,深情讲述三代治沙人接力奋斗的感人故事,让青海湖畔的“塞罕坝”精神传播得更远、影响得更深,持续凝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。
编审:贾 平监制:贾生栋撰稿人:才仁多杰
责编:刘 东 校对:王 娜 信息来源:海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
投稿邮箱:hbzrmzfbgs@163.com
发布于:北京市盛达优配app-配资导航网-炒股杠杆实盘-配资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