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丕40岁就死了,这在那个时代算是英年早逝,很多人说他是累死的,毕竟开国皇帝嘛,操心事多。
可翻遍史书你会发现,这位魏文帝在父亲曹操刚咽气时,就连续干了四件缺德事。
每一件都违背人伦,每一件都损阴德。古人讲"多行不义必自毙",曹丕的短命,恐怕跟这些恶行脱不了干系。
抢夺父亲的女人公元220年正月,曹操病逝洛阳,按理说儿子应该守孝三年,可曹丕等不了。他刚接掌魏王大印,就把老爹的所有侍妾统统收入自己后宫。
展开剩余92%这事有多离谱?《世说新语》记载得明明白白:"魏武帝崩,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。" 一个"悉"字,说明曹丕是全盘接收,一个不落。
曹操的后宫有多少女人? 史书没有确切数字,但从曹丕后来的行为能看出来,绝对不是小数目。
这些女人中,有些是各地进贡的美女,有些是战争中俘获的贵族女子,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,每一个都曾经侍奉过曹操。
曹操临终前还特地交代过,要善待这些女子,愿意改嫁的让她们嫁人。 结果儿子压根不听,父亲尸骨未寒,这些女人就被打包送进了曹丕的寝宫。
这种行为在当时有多震惊? 要知道,即使在那个礼法松动的时代,儿子娶父亲的妾室也是大逆不道。
春秋时期,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就因为类似行为被世人诟病,曹丕这么干,完全是不顾脸面了。
你以为这事能瞒天过海?母亲卞太后不是瞎子。
几年后曹丕病重,卞太后来探病,老太太一进宫就觉得不对劲,怎么伺候的宫女都这么眼熟? 仔细一问才知道,原来都是当年曹操铜雀台的美人。
卞太后当场暴怒。史书记录了她的原话:"狗鼠不食汝余,死故应尔!"翻译过来就是连狗都不吃剩饭,你居然吃你爹的剩饭,活该你早死!
亲妈都这么骂,可见这事多损阴德。,并且卞太后说完这话就走了,再也没来看过曹丕,母子关系彻底决裂。
虐杀发妻甄宓说起甄宓,那可是三国第一美女。 "江南有二乔,河北甄宓俏"这句话流传至今。
当年曹操攻破邺城,曹丕一眼就看中了这位袁熙的妻子。甄宓不但美貌,还知书达理,为曹丕生了儿子曹叡。
甄宓到底有多美? 史书记载,她"姿貌绝伦",连一向严肃的曹操都夸她是"真孝妇也",婚后的前十几年,曹丕对她确实宠爱有加。
可曹丕这人就是喜新厌旧。
称帝后,汉献帝献上两个女儿,各路诸侯也纷纷送来美女,后宫佳丽三千,甄宓自然就被冷落了。
新宠郭女王不但年轻貌美,还有政治头脑,在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时出过力。
新宠郭女王为了上位,开始在曹丕面前进谗言,她诬告甄宓心怀怨恨,对皇帝不满,甚至暗示甄宓可能与曹植有染。
曹丕信了,这位文学造诣颇高的皇帝,在感情面前却表现得极其幼稚。他不去调查真相,直接选择了最极端的处理方式。
黄初二年八月,一道圣旨送到邺城。甄宓接到的不是册封诏书,而是死刑判决,这位陪伴曹丕十七年的发妻,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赐死了。
更恶毒的还在后面。
甄宓死后,曹丕下令"被发覆面,以糠塞口",这是对死者最大的羞辱。
披头散发代表不得安息,嘴里塞糠则意味着封住冤魂,让她永远无法申冤。在古人的观念里,这种做法会让死者永世不得超生。
连给亡妻一个体面的葬礼都不肯,曹丕的心有多狠?
史书记载,甄宓的儿子曹叡后来当了皇帝,才知道母亲被害的真相,他追问当年的郭太后,郭太后因为恐惧竟然暴病而亡。 这说明什么?说明连郭女王都知道自己当年做了亏心事。
曹叡为母报仇,追封甄宓为文昭皇后,重新厚葬,可人死不能复生,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。
戏耍忠臣于禁于禁跟了曹操三十多年,是曹魏的开国元勋,这位老将军军纪严明,曾经为了维护军纪,忍痛处死了投降的老友昌豨。曹操称赞他"古之名将,何以加之"。
关羽水淹七军时,于禁被迫投降,这个决定其实很无奈。
当时洪水滔天,三万将士性命攸关,于禁选择投降是为了保全部下。相比之下,庞德选择死战到底,看似忠烈,实际上是把三万人的命不当命。
于禁投降后,关羽待他不薄,孙权也以礼相待,可在呉国的几年里,于禁过得并不好。呉臣虞翻经常羞辱他,骂他是叛徒,甚至建议孙权杀了他示众。
几年的屈辱生活,已经把这位老将军折磨得不成样子。
黄初二年,魏呉和好,于禁被送回魏国,按常理,曹丕应该安抚这位老臣,表面上他确实这么做了。
于禁回到洛阳时,这位老将军已经白发苍苍,面容憔悴。昔日的威武早已不见,整个人看起来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。
曹丕接见时表现得很温和,封他为安远将军,还说要让他去祭拜先帝。"你跟随父皇多年,功劳卓著,去高陵拜拜吧,也算是对先帝的交代。"曹丕温和地说。
于禁感激涕零,以为皇帝念及旧情,他哪知道曹丕早就挖好了坑等着他。
高陵是曹操的陵墓,于禁到了那里,看到墙上绘着一幅巨大的壁画。画面内容让他当场崩溃,关羽威风凛凛,庞德宁死不屈,而他于禁却跪地求饶。
这幅画是曹丕专门让人画的,目的就是要当众羞辱这位老臣。
画师的技法很高超,每个人的表情都刻画得栩栩如生,于禁的跪姿画得特别详细,膝盖着地,双手合十,一副卑躬屈膝的样子。
于禁看完壁画,当场吐血昏厥,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,怎么受得了这种羞辱?回家后一病不起,很快就死了。
曹丕还给于禁加了个谥号——厉侯。 "厉"在古代是恶谥,意思是疫病神、灾祸之源,这是要让于禁死后也不得安生。
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里直接批评曹丕: "文帝可以罢免于禁,也可以杀死于禁,偏偏要用壁画羞辱他,这不是君主该做的事。"
连后世史学家都看不下去,可见曹丕这招有多损。
毒杀亲弟曹彰曹彰是曹操最疼爱的儿子之一。
这位"黄须儿"武艺高强,能徒手搏虎,箭法超群,百步之内能射断人的胡须,曹操生前曾拉着他的胡子说:"黄须儿竟大奇也!"
曹彰有多能打? 《拾遗记》记载了几个细节:乐浪郡献来一只猛虎,力士们都不敢看,曹彰直接抓住虎尾缠在胳膊上,猛虎吓得贴耳不敢出声。南越献来白象,曹彰用手捏住象鼻子,大象乖乖趴地上不敢动。曹丕铸了一口万斤大钟,一百个力士都搬不动,曹彰背起来就走。
可在曹丕眼里,这个弟弟就是威胁,曹彰不但武功盖世,还有军队,更要命的是他性格直爽,在军中很有威望。
曹操刚死时,曹彰就带兵赶到了京城,名义上是奔丧,实际上让曹丕心里很不安,万一这个武功盖世的弟弟有别的想法怎么办?
黄初四年,曹彰应召入京朝觐,表面上兄弟和睦,暗地里却暗流汹涌。 曹丕对这个弟弟又怕又恨,怕的是他的武功和威望,恨的是他的存在对自己构成威胁。
《世说新语》记载了一个细节:"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。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,并啖枣。"
两兄弟在母亲面前下棋,曹丕拿出枣子招待弟弟,看起来很温馨的画面,实际上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杀局。
曹丕把毒药藏在枣核里,自己挑选没毒的吃,曹彰不知情,随便拿起就吃。 这种毒药很可能是慢性的,吃下去后不会立即发作,而是慢慢侵蚀人的脏腑。
"既中毒,太后索水救之。" 曹彰中毒后,卞太后赶紧找水要救儿子,可已经来不及了。这位勇冠三军的猛将,就这样死在了亲哥哥手里。
更诡异的是,曹彰死后朝中反应。 曹植后来写词提到:"同盟饮泪,百僚咨嗟。"意思是大臣们都不敢公开哀悼,只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。
为什么不敢哀悼?因为大家都知道曹彰是怎么死的。
一个身强力壮的王爷,莫名其妙暴病而亡,傻子都知道有问题。可谁敢说?谁敢管?这就是专制皇权的可怕之处。
恶果:四十岁暴毙这四件事做完,曹丕的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。
史书记载,曹丕本来就有肺疾,再加上心理负担,他经常失眠,脾气暴躁。 杀害手足的罪恶感始终缠绕着他,让他夜不能寐。
宫人们都发现,皇帝经常在半夜惊醒,满头大汗,有时候还会自言自语,仿佛在跟什么人说话。
曹丕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暴躁,动不动就发脾气,稍有不顺心就要杀人。大臣们上朝都战战兢兢,生怕惹怒了这位喜怒无常的皇帝。
226年五月,曹丕病重,这一次来得很突然,前几天还在处理政务,突然就卧床不起了。临死前他把司马懿、曹真等人叫到床前,托孤给八岁的儿子曹叡。
"朕年四十,就要撒手人寰,实在不甘心啊。" 这是曹丕临终前的感慨,透着深深的不甘和恐惧。
五月十七日,曹丕死在嘉福殿,年仅四十岁。
一个开国皇帝,正值壮年就撒手人寰,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。
要知道,他父亲曹操虽然常年征战,也活到了66岁。他儿子曹叡身体本来也不好,还活到了35岁。
曹丕这个正当盛年的皇帝,居然是三代人中死得最早的。
古人说"举头三尺有神明",又说"善恶终有报"。 曹丕那四件缺德事,每一件都损阴德,每一件都违背天理。
抢夺父亲女人是不孝,虐杀发妻是不仁,戏耍忠臣是不义,毒害手足是不慈。四个"不"字,把一个人的品德败坏到了极点。
40岁暴毙,或许就是报应。历史给了他权力和地位,却没有给他长寿和安康,那些被他害死的人,或许在阴间正等着跟他算账呢。
发布于:广东省盛达优配app-配资导航网-炒股杠杆实盘-配资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