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秦国软禁了楚怀王之后,迅速要求楚怀王与楚国方面取得联系,提出以大量金钱和土地为代价,要求赎回他。然而,楚怀王并未屈服,他本就被欺骗而来,对此感到愤懑,决定坚决拒绝这一要求。秦国并未放弃,背地里悄悄与楚国联络,继续要求提供赎金。可楚国朝廷不仅回绝了这一请求,还主动向齐国寻求帮助,希望能将楚国太子接回继位。
对于这一事件,后世的历史学者中有不少人对此幸灾乐祸,认为楚怀王实在是太没用,竟然被绑架后连个赎金都没有人愿意出,简直像明朝的英宗朱祁镇一样。然而,当齐国得知楚国的要求时,他们立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:若想要归还楚国太子,得先交出赎金。就算楚怀王实在不行,难道楚国太子就那么不行吗?
可能有人会说,这个太子当然不行,毕竟他在秦国当人质时,还不小心害死了秦国的官员,导致楚怀王被软禁的就是因为他这个“坑爹”的儿子。但是,从齐国的议论来看,事情显然并非如此简单。当齐国提出这一条件后,立刻在国内引发了不同的声音。一部分齐国大臣认为,即便扣押了楚国的太子,楚国照样可能重新选一个人当新太子。如此一来,不仅无法获得赎金,反而还会激怒楚国,得不偿失。
展开剩余69%更有一位聪明的大臣提议,如果楚国真的敢选新太子,齐国就应联合其他国家一同进攻楚国,看看楚国如何应对。但最终,齐国还是选择放弃勒索,将楚国太子顺利放回,并帮助他继位成为楚顷襄王。
回顾这一系列事件,无论是秦国还是齐国,都没有把楚怀王父子看作至关重要的人物,他们更看重的是如何从中获取利益,而楚国则将楚怀王父子看作是自己国家面子的象征。这一切并不取决于楚怀王父子的能力和为人,而更多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格局所决定的。无论谁在位,若国家处于上升期,哪怕是年幼的皇帝也能带领国家繁荣;如果国家处于衰落期,那么即使有能力的领导者也无法扭转大局。
曾几何时,楚国强盛的时候,谁敢与之为敌?那时人们并不觉得是楚王有多么出色,更多的是认为是楚国的实力强大。但当楚国衰落时,所有的问题却都归咎于楚王的失策。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公正的,实际上,这体现了所谓的“双重标准”。当楚国强盛时,没人把功劳归于楚王,反而将一切荣耀都归于国家;而当楚国衰弱时,却非要楚王承担所有责任。
从楚国的角度看,若能恢复楚怀王父子的统治固然好,但若无法迎回,立即选出新国王,确保政权稳固,避免出现权力真空给敌人可乘之机。更何况,楚国朝廷并未对楚怀王父子寄予太多期望,若真无法迎回父子,重新选个合适的继承人也是一种务实的选择。
站在齐国的角度,如果想从楚国获取好处,实际上并不需要将楚国太子作为筹码。齐国可以选择和秦国联手,联合打击楚国,借此削弱楚国的力量,瓜分更多的利益。事实上,齐国内部曾有人提出过这样的战略,最终却未被采纳,这也是齐国维持其制衡手段的一部分。
楚国看似强大,实则在秦国面前总是屡屡吃亏,这一次,连国君也被软禁了。如果齐国和秦国联手进一步压迫楚国,虽然能从中渔利,但楚国的弱化只会让秦国变得更强。齐国最终意识到这一点,不愿过度激化与楚国的关系,决定维持两国的表面和平,避免过多干预。
楚顷襄王继位后,秦国迅速调整了策略,要求他按照秦国的意愿行事,否则将立刻释放楚怀王。然而,楚顷襄王毫不畏惧,直言若秦国敢放人,他也敢接任大位,反正太子的地位迟早是他的。秦国的威胁和软硬手段都未能奏效,最终选择出兵进攻楚国边境进行抢掠。面对秦军的侵扰,楚顷襄王下令边防军不主动出击,只是稳守防线,形成对峙。
秦军见楚军不愿开战,终于意识到战斗没有意义,便在发出警告后选择撤军。此后,秦楚两国维持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。此时,楚怀王趁机逃脱,尽管他首先逃至赵国,但赵国并不敢接纳他。随后,他又试图逃往魏国,然而在途中不幸被秦军重新捕获。最终,楚怀王在被囚禁一年后死于疾病,秦国将他的遗体送回楚国。
虽然楚怀王在这场政治博弈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但从长远来看,秦国同样并未获得太多实质性收益。很多历史学家认为,软禁楚怀王是秦国为数不多的战略失误,他们低估了楚国的政治格局,错误地认为通过抓捕楚王能引发国内的动荡和内乱。事实上,楚国的政治体系由多个强大的贵族派系共同维持,而楚王的存在恰恰在维系这一平衡。即便楚怀王被软禁,国内的贵族势力依旧保持了相对的稳定,因此,单凭抓捕楚王这一手段,无法引发楚国的内乱,秦国的这一判断显然是错误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app-配资导航网-炒股杠杆实盘-配资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