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桦皮厂8号楼危旧房改建,通过“原拆原建”推动老房子变“好房子”。刘洋/摄
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 苏志勇/文
近日,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首批“好房子”建设经验做法,从出台推动政策、加强技术支撑、打造示范样板、强化科技赋能、优化物业服务和健全产业体系等6方面,对各地“好房子”建设经验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。这些经验做法彰显了政策创新、技术应用与项目落地的系统性协同,不仅在制度设计层面实现突破,同时在技术路径和实施方法上展现出显著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。
住房城乡建设部通过遴选发布具有代表性的省级经验,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政策模板和技术方案,通过省级试点到市级落地的梯次传导,将形成更广泛的政策协同效应,有效提升地方层面的响应效率。
一、地方政策创新实践
(一)山东省的全过程监管机制
展开剩余89%在政策创新实践方面,山东省的全过程监管经验被住房城乡建设部重点提及。据了解,山东省住建部门构建的全过程监管机制,实现了从规划审批、设计施工到交付运维的全链条质量管控,既贯彻了国家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,也响应了“好房子”建设的政策要求。该机制突破传统建设环节割裂的局限,运用标准化、信息化手段实现质量管控的无缝对接。施工阶段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,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质量达标。通过《高品质住宅开发建设指导意见》,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,构建了科学协同的监管体系。
山东省《高品质住宅开发建设指导意见》制定了多项量化指标,为“好房子”建设提供可操作的实施路径。例如,文件明确新建住宅须100%达到绿色建筑标准,装配式建造技术应用比例不低于30%,并要求每户标配智能门锁、安防及家居控制系统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指导意见既吸收了北京优化计容方式、福建保障房试点等先进经验,又结合自身实际细化了实施标准,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建设体系。
在构建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,山东省创新采用三级管理架构:省级制定技术规范,市级建立信用评价体系,项目级实施质量追溯码系统,形成纵向贯通、横向协同的监管网络。省级层面,山东省通过发布统一技术规范和建设标准,为各地“好房子”建设提供明确指引。市级层面,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,对开发商、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实施动态评估,激励各方积极参与高品质住宅建设。项目层面,山东省率先在试点项目中引入质量追溯码系统,运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各建设环节关键信息,实现质量问题的精准定位与责任追溯。这种三级管理架构显著提升了监管效能,也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可借鉴经验。
为确保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长效性,山东省着力构建多方参与的保障机制,通过延伸物业企业质量责任、强化业主委员会监督职能、推广质量保险制度,逐步形成协同共治的质量治理生态。在这一机制下,物业企业在住宅交付后仍需承担质量保障责任,特别是在处理房屋渗漏、墙体空鼓等常见问题时,推动其从传统服务提供者转型为质量维护的重要主体。同时,山东省积极探索扩大业主委员会监督权限,使其能够对物业服务质量、维修资金使用等进行有效监督,提升居民在住房管理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。
此外,质量保险制度的推广成为山东省保障住房质量的重要抓手。通过引入第三方保险机制,对住宅交付后一定期限内的质量问题进行赔付,既降低了居民维权成本,也倒逼开发商和施工单位提升工程品质。住房城乡建设部在首批经验做法中指出,山东省2023年启动的高品质住宅项目试点已尝试将质量保险纳入管理流程,为全国推广积累了实践经验。
(二)山西省的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
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作为推动“好房子”建设的关键组织保障形式,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部门职能壁垒,实现政策协同、资源整合与执行联动。
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首批“好房子”建设经验做法中,山西省的创新实践尤为突出。该省通过建立住建、发改、财政、自然资源等省级部门的联合办公与定期会商制度,构建了系统化的政策协同体系。该机制的核心特征体现为:明确重点任务分工,强化土地、金融、财税等要素保障,为“好房子”建设提供全流程支持。
从行业视角看,这种跨部门协作模式显著提升了政策执行效率,有效规避了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资源错配与执行滞后问题。在当前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背景下,政策协同机制有力增强了地方政府推动高品质住宅建设的响应能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住建部已在多省推广该机制,标志着其已成为全国“好房子”建设的重要实施路径。以山西省住建厅牵头制定的《山西省关于统筹支持县(市、区)打造高品质人居稳续推动城镇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为例,该文件不仅明确了建设方向,更细化了责任主体与操作流程,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范本。
山西省在机制运行层面展现出显著的系统性特征,突出体现在数据共享与专项工作组设置两大维度。2025年7月,阳泉市财政局通过建设财政数字化平台,实现了跨部门数据深度融合,为“好房子”建设提供了精准的资金配置依据。该数据共享平台不仅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与效率,更为土地审批、项目融资等关键环节提供了数据支撑。
与此同时,专项工作组的设立成为政策落地的重要抓手。住房城乡建设部实践表明,通过建立省市联动机制与工作专班,可有效分解任务、压实责任,确保基层政策执行效能。山西省在此方面表现优异,省住建厅联合多部门不仅制定了统一政策文件,更通过省市联动机制推动市县建立工作专班,形成纵向贯通、横向协同的治理体系。借助数据平台与专班的双重保障,山西省实现了从“条块分割”到“协同治理”的转变,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。
二、技术标准升级路径
(一)江苏省的住区空间品质提升实践
在加强技术支撑方面,江苏省的《改善型住宅设计与建造导则》(以下简称《导则》)也在首批“好房子”建设经验做法中重点提及。江苏省《改善型住宅设计与建造导则》不仅聚焦住宅物理空间规划,更注重功能分区的科学性、采光通风的优化设计以及整体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。
从行业发展视角看,空间品质优化既是消费升级背景下居住需求迭代的必然要求,也是房企转型发展的关键突破口。随着住宅消费从基础功能需求向品质生活需求转变,开发商需在设计端融入更多人性化、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。江苏省的《导则》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标准化模板,有助于推动全国住宅建设标准的协同提升。
《导则》在技术指标层面制定了多项量化标准,确保空间品质提升落到实处。例如,明确要求实现动静功能分区,科学划分活动区与休息区,以优化居住舒适度。同时将收纳空间占比纳入强制性规范,满足现代家庭日益增长的储物需求。适老化改造技术参数也被列为重点,涵盖无障碍通道、防滑地面、智能照明等细节设计,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居住需求变化。这些技术指标的设定体现了江苏省住宅设计的精细化导向,也呼应了“好房子”建设对功能完整性的要求。从行业演进趋势看,住宅设计正从标准化向个性化、精细化发展,这些具体指标将促进设计、施工、材料供应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。
在项目实施方面,《导则》创新性地引入数字化与工业化技术手段,提升建设效率与品质。其中,BIM(建筑信息模型)技术的全面应用成为显著特征。该技术可实现设计、施工、运维全流程数字化管控,精准落实空间品质提升的各项技术要求。此外,模块化建造被视为实现“好房子”目标的有效路径,通过工厂预制、现场组装的方式,大幅缩短工期并提升建造精度。
从产业层面看,BIM和模块化技术的普及将加速住宅建设向精细化、智能化转型,并促进建筑产业链协同发展。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技术成熟度提升,这些技术有望在全国范围得以推广应用,为“好房子”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
(二)湖北省全产业链技术标准
湖北省在“好房子”建设战略推进下,正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,加速本地建材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在首批“好房子”建设经验做法中,湖北省在聚焦产业链协同方面的经验被重点推荐:“结合地方实际,发布《高品质住宅技术标准》,坚持产业链和供应链思维,引导建设各方坚持以需定供、供需适配、精益建造,从全生命期的角度出发,围绕提升住房品质的关键要素,聚焦规划、建筑设计、建筑设备、施工建造、保障与服务等方面,提出了具有湖北特色的工程建设标准,并重点针对隔声、反味串味、渗漏开裂等当前常见质量问题提高了建设标准要求。”
住房城乡建设部今年颁布的《住宅项目规范》对住宅品质、空间尺度等指标提出更高要求,直接催生高品质绿色建材的市场需求。在此背景下,湖北省建材企业既面临转型升级压力,也迎来发展新契机。以石膏板隔墙体系为例,凭借轻量化、环保性及施工便捷等优势,在绿色建筑和城市更新项目中实现规模化应用。随着政策持续深化,此类产品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,进而驱动全产业链技术迭代。与此同时,作为“好房子”建设核心要素的智能家居系统,其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。
湖北省建材企业通过深化与智能家居厂商的战略合作,显著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,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。技术标准升级不仅优化了建材产品的性能参数和环保指标,更倒逼企业加速研发创新和生产流程再造,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。
湖北省在“好房子”建设中形成的标准化成果已产生显著示范效应,正逐步成为长江经济带住宅建设的技术标杆。近年来,湖北省通过完善社区建设标准、强化市政基础设施改造等措施,构建了成熟的技术标准体系。该体系不仅适用于本省建设,更为周边省份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。随着长江经济带一体化进程加速,湖北省的技术标准有望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,进一步巩固其在区域住宅建设领域的技术引领地位。
三、示范项目建设案例
(一)山东省111个高品质住宅试点
山东省作为“好房子”建设的先行示范省份,自2023年起已分两批启动111个省级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,逐步形成了“成熟一批、申报一批、储备一批”的培育机制,市级项目试点工作也相继开展。通过高标准建设实践,旨在打造行业标杆并引领全国住房品质升级。
政策支持方面,住房城乡建设部协同山东省通过建立绿色金融通道、降低融资成本等举措,为项目提供资金保障。同时,山东省成立高品质住宅创新研究中心,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,为“好房子”建设奠定科研基础,同时构建起以“好房子”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。这种供应链重构模式,既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,也为全国推广提供可复制经验。
(二)北京桦皮厂8号楼模块化改建
模块化改建作为新型建造方式,正加速成为推动既有建筑更新的重要技术路径。其核心在于采用标准化预制构件与装配化施工工艺,替代传统现场施工模式,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。该模式可显著缩短施工周期,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,在城市中心区老旧建筑改造中展现出独特优势。
北京桦皮厂8号楼模块化改建项目,展现了该技术在城市更新中的典型应用路径。项目通过BIM技术建模,系统性优化原有建筑空间布局,显著提升功能性与宜居性。BIM应用不仅提高设计精度,更为后续工厂化生产与现场拼装提供数据支撑。在工厂化生产环节,标准化预制构件制造大幅提升建材精度,有效减少现场施工误差与材料浪费。同时,构件工厂化加工显著降低施工现场污染与噪音,契合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导向。最终通过现场拼装施工方式,仅用3个月便完成老旧住房改造,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高效实施范例。
北京桦皮厂8号楼模块化改建的成功实践,不仅验证了该技术在存量建筑改造中的可行性,更构建了可复制的“设计-生产-施工”一体化解决方案。该模式突破传统建筑改造中各环节割裂的局限,实现产业链高效协同。同时,模块化改建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创造条件,从设计阶段即考虑后期维护与更新需求,增强建筑可持续性。
(此文刊于中国房地产报8月11日01版 责任编辑 苏志勇)
值班编委:李红梅
流程编辑:刘亚
审读:戴士潮
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
如需转载,请后台回复“转载”了解规则
发布于:北京市盛达优配app-配资导航网-炒股杠杆实盘-配资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